经典案例

网传唐顺齐心梗离世?媒体人李璇怒斥:恶意谣言太恶心

近日,一则关于中超知名裁判唐顺齐因心梗去世的消息在网络平台悄然传播,引发不少球迷担忧。对此,资深体育媒体人李璇第一时间在社交平台发声辟谣,直言 “这种拿生命造谣的行为太恶心”,并呼吁网友抵制此类恶意传言。事实上,这位刚刚在 2025 年 1 月斩获中超 “金哨” 荣誉的裁判,近期仍活跃在职业联赛执法一线,所谓 “心梗去世” 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作为中国足球裁判界的中坚力量,47 岁的唐顺齐的职业轨迹清晰可查。从 2010 年成为四川省一级裁判起步,他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逐步晋升,2015 年开始执法中乙联赛,2016 年跻身中甲赛场,2020 年正式踏上中超执法舞台。2022 年至 2023 年,他连续入选国际级裁判员名单,达到职业生涯巅峰。即便在 2024 年落选国际级裁判名单后,他依然保持着高水准的执法状态 ——2024 赛季执法多场中超关键战,2025 年 1 月更因上赛季的稳定表现当选中超金哨,5 月还担任了山东泰山与上海海港这场焦点战的视频助理裁判。这些公开的职业记录,与所谓 “心梗去世” 的谣言形成鲜明对比。

对于此次谣言,深耕体育媒体领域十余年的李璇反应尤为激烈。这位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新闻专业、曾供职于《足球报》的资深评论员,向来以敢言著称。她不仅常年跟踪报道中超联赛,更多次在重大体育事件中发挥辟谣作用。此次她在社交平台明确表示:“唐顺齐近期还有执法安排,这种编造他人死亡消息的谣言太低劣,既伤害当事人及家属,也污染网络环境。” 熟悉李璇的球迷都知道,这并非她首次针对足球圈谣言发声,此前她曾多次驳斥 “国足被地方拒绝集训”“球员诈伤逃避国家队” 等不实信息,以专业素养维护体育舆论场的清朗。

从法律层面看,此类谣言已涉嫌违法。公安部近期公布的典型案例中,就有多人因编造 “酒店顾客被砸死”“景区游客坠崖” 等虚假信息被依法处理,其中不乏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案例。法律专家指出,编造他人死亡等恶性谣言,不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若造成严重后果还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面临刑事处罚。体育圈并非法外之地,2025 年 9 月刚被辟谣的 “国足苏州集训遭拒” 谣言,其传播者就已被平台依法禁言。

zoty中欧,zoty中欧官网,zoty中欧体育,zoty中欧官方网站,zoty.com

深入剖析不难发现,唐顺齐成为谣言 target 并非偶然。这位裁判的执法风格向来以严格著称,职业生涯中多次引发争议 ——2013 年曾因与球员肢体冲突被禁哨一年,2025 年 4 月的京鲁德比中,他一场出示三张红牌的判罚更是登上体育热搜。这种争议性让他长期处于舆论漩涡,也给谣言滋生提供了土壤。有业内人士分析,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刻意挑选有争议的体育人物制造耸人听闻的假消息,而足球话题的高关注度又让这类谣言极易扩散。

值得警惕的是,谣言传播已形成完整链条。此次唐顺齐的谣言最初从不知名短视频账号发出,随后被多个营销号二次加工,配上模糊的 “急救现场” 视频(实为其他事件画面)误导网民。相比之下,正规媒体的辟谣报道传播范围反而有限,形成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的困境。李璇在接受采访时就无奈表示:“我们花大量时间核实信息、撰写辟谣内容,却抵不过人家一句‘听说’来得传播快。”

这种恶意谣言的危害远超想象。对唐顺齐个人而言,此类消息不仅给他带来心理困扰,更可能影响其职业信誉;对其家人来说,突然听闻亲人 “死讯” 无疑是巨大的精神打击。从行业角度看,频繁的谣言攻击会进一步削弱公众对中超裁判群体的信任,不利于联赛公信力建设。而从社会层面讲,当 “死亡谣言” 成为博眼球的工具,整个网络生态都会受到污染。

网传唐顺齐心梗离世?媒体人李璇怒斥:恶意谣言太恶心

事实上,抵制网络谣言需要多方合力。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对涉及个人生死的信息设置更高发布门槛;监管部门需加大打击力度,让造谣者付出应有代价;媒体从业者更应坚守专业底线,像李璇这样及时发声澄清。作为普通网民,面对离奇消息时多一份理性判断,不随意转发未经证实的内容,就是对谣言最有效的抵制。

截至发稿前,唐顺齐已按计划出现在中超第 15 轮的裁判名单中,用实际行动击碎谣言。这场风波再次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相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而那些恶意编造的谣言,终究会随着时间流逝被揭穿,只留下造谣者的丑陋印记。让体育回归纯粹,让网络充满理性,这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与坚守。

发表评论